→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85       2010年第7                        201011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京首推职教分级制搭建人才“立交桥”

★黑龙江林业卫校近百名毕业生签约海外就业机构

★这里,一斤草身价超千元

★产学研结合拓宽涉农专业办学空间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简介:不断发展中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亮点扫描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北京区县动态

 


丰台区农委“四措施”加强新型农民培养


丰台区农委


 


1、健全培训机制。健全由丰台区农委、人力社保局、教委、科委、住建委、财政局、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实行定单培训、定位培训、定岗培训三结合的培训模式。

2、整合培训资源。整合各部门的培训教育资源,加强与其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挥各培训基地的培训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共享优质资源。

3、注重培训前、中、后相结合。培训前开展调研,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及就业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养方案;培训中边学习边操作,学用结合;培训后严格考试考核,做到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并重,真正使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跟踪反馈学员的培训上岗率。

4、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双促进。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数据库,详细记载学员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及就业意愿等信息,加强就业需求信息搜集,积极推荐学员上岗就业。

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新型农民9159人,其中引导性培训5095人,职业技能培训3045人,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1019人,提前超额完成丰台区政府折子工程年度任务指标。

20101115日,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bjnw.gov.cn/jcdwxxbsk/ftqnw/201011/t20101112_258220.htm


 

 

房山区人大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对房山区

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112,区人大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对房山区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区人大常务副主任李福田,副主任梁顺参加视察。

视察组一行先后到良乡镇食用菌主题公园、琉璃河镇中粮五谷道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并与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房山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4566.3万元,同比增长0.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179.6元,同比增长10.4%。在提升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全区各相关部门狠抓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会上,代表们首先观看了“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项目规划设计宣传片,听取了房山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对区农委、琉璃河镇等相关部门在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房山区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能力过硬,思路超前,高起点规划、设计的“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项目符合全区“三化两区”建设思路,为带动全区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们同时希望各相关部门继续狠抓政策落实,加大宣传力度,为加快全区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梁顺在讲话中指出:要勇于尝试,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生态谷”项目建设;要不断完善项目规划,找准功能定位,着力突出产业发展,体现农业特色;要在项目规划中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为各大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各部门间横向沟通,举全区之力,全力推进“三化两区”建设。

  2010113,来源:房山区人民政府网站,转载自首都之窗,http://www.beijing.gov.cn/zfzx/qxrd/fsq/t1139037.htm


 

四成村官离岗不弃“土”

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生力军

北京晚报记者   熊焱

 


记者从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上获悉,近两年卸任的4000多名村官92%已走上了新岗位,其中四成以上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涉农工作,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本市先后选聘出512392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以来,4000多名大学生“村官”结束三年任期,面临重新择业,卸任之后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如果没有村官经历,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跟农村有关联。”很多卸任的大学生村官感慨,如今,他们许多人选择了在农科院、村镇银行等单位工作。

唐洁轩是一名典型的本土型“村官”,曾在密云县北庄镇苇子峪村当了3年的村支书助理。转岗邮储后,他跟随邮递员进社区、入农户,宣传金融知识,只要客户有需求,他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半年时间,他所发放的贷款涉及种子批发、食品零售等十多个行业。曾经的“村官”,现在已成为一名小额贷款专家。

27岁的王志民曾是昌平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村官时,他曾帮村里的花农跑市场、跑花店,虽然销售渠道逐渐打开,可是农户缺少扩建大棚的资金,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合同期满转岗后,王志民成了邮储银行的一名信贷员,他和同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曾经工作过的村镇,为史家桥乡花农送去了16万元贷款,这是他发出的首笔支农小额贷款。有了这笔钱,村里4座百合花设施大棚拔地而起,每年增加收入至少3万元。

与唐洁轩、王志民类似的例子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出好几件。记者了解到,在北京邮储银行首批招聘的96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84人从事信贷工作、7人从事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另有5名表现突出的村官已经被升为管理岗位。截至目前,由这些村官信贷员累计发放针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已超过3亿元,帮助数百个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徐学明告诉记者,“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有大学理论知识的积淀,又有3年农村工作经验,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两年来,该银行累计招收近200名村官,他们现在都活跃在京郊各区县支行的信贷、管理等岗位,有效缓解农村、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邮储银行把招聘大学生村官作为构建人才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抓紧抓实,未来3年至5年每年接收村官不低于100人。”徐行长称。

记者了解到,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争夺有农村工作基础的人才。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近十家商业银行组织了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客户经理、储蓄柜员等近百个岗位。

 20101114《北京晚报》)


 

大兴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73

—合作社模式成大兴农业发展新引擎

大兴报记者   李志超

 


到目前为止,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73家,带动农户5.4万个,其中入社农户1.8万个,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开启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路。

物畅其流,合作社步入“快行道”

记者从区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大兴区继续按照“规范、提升、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为促进大兴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市场化发展,区农委与区财政局、区经管站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2010年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政策性扶持。创新工作思路,分三个层次在全区分别规范10家、提升10家、培育12家示范社,强调“规范新典型”与“提升以往示范社”双管齐下,并先期培育一批合作社,作为明年的示范社候选。

通过构建市场流通体系、强化宣传培训、与金融部门沟通等措施,大兴区合作社有了更快更好的发展。据统计,今年473家合作社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

一手托多家,完善流通体系

今年,区农委与区商委及任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农超对接洽谈会”活动,以“大兴农业”整体形象与合作社品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19家专业合作社,与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洋华堂等20家商场和超市进行对接。同时,与阳阳快餐、任我在线等共10家单位达成15笔合作意向,目前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日配送量达171吨。其中,礼贤镇益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参加活动,与华联超市形成合作,每天为超市供应3吨西瓜、2吨甜瓜,已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同时,大兴区的农产品直销点主要依托乐平西甜瓜专业合作社,在市安全食品流通服务中心的大兴展厅销售全区农业精品。到目前为止,展厅已销售西甜瓜、蔬菜、鲜时农产品及加工品共计134.2万元。今年,瀛海镇的华瀛安绿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将礼贤镇小刘各庄村作为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能力由原来的106户扩大到900户,配送量由原来的每天1万多斤增长到现在的每天4多万斤。

引入信贷,推合作社品牌化

为切实有效地支持专业合作社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大兴区常年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并向金融部门推荐讲诚信、有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贷款支持。今年,大兴区小额贷款公司共为合作社提供贷款9笔,涉及金额1015万元。如为北臧村镇的赵家场春华西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兴宏小额贷款公司贷款50万元,用于西瓜种植及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贷款,合作社今年将比去年增收10%

北京京采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是大兴区今年区级示范社之一,合作社成立于20064月,现有社员138户。今年,合作社通过发挥村党支部带头作用及大学生“村官”的先进管理经验,自主建设了网站,并注册了品牌——“京采兴”。与采育镇5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收购葡萄、桃、杏等水果,以及芹菜、黄瓜、油菜、生菜等蔬菜产品。同时,合作社与家乐福、首航商贸公司开展合作,为其下属共53家超市进行配送,目前,与超市合作的销售收入已达90万元。为入社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01116日,来源:大兴报,转载自大兴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bjdx.gov.cn/jrdx/dxxw/dxxx/2010n/291051.htm


 

 


北京市政府与中粮集团

携手打造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

北京日报记者  周奇


 


未来几年,一个集农业加工、绿色种植、产业研发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简称农业生态谷)将现身房山区琉璃河镇。1117日上午,北京市政府与中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协商约定不断创新和完善合作机制,携手加快推进农业生态谷项目开发与建设,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在仪式上讲话。

根据协议约定,中粮集团将利用房山区琉璃河镇兴礼、祖村、北章、古庄、南洛5个村的各类土地资源建设农业生态谷,加快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个项目规划建设以中粮全产业链为代表的农业加工区、绿色种植示范区、国际农业研发总部区、国际农业交流区、配套生活服务区,力争成为北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项目,创造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成为我国农业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代表双方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建设“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协议》。

宁高宁在致辞中感谢北京市多年来对中粮集团各项事业发展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示中粮集团将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的沟通与合作,把为首都供应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作为一项重要责任,积极推进农业生态谷项目建设,实现共赢发展。

郭金龙讲话说,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是北京市发挥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对外联络服务机构、综合服务平台和对接服务机制,不断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北京落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中粮集团始终关心支持北京市的工作,为繁荣首都市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必将进一步深化友好合作关系,携手谱写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郭金龙强调,北京是首都,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市场空间广阔的国际大都市。我们将坚持优化一产,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村丰富资源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要通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巩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让北京农产品、北京食品成为一个安全、健康、营养的品牌。希望中粮集团与北京市在这些领域不断加强合作,积极深化探索,努力取得新成绩,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贡献。

签约仪式上,中粮集团还与北京二商集团签署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市领导李士祥、牛有成、夏占义,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出席。

20101118日《北京日报》)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互联网站—尚农网正式开通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20101120,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移动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首都涉农综合服务门户网站—尚农网(www.shang-nong.com)在北京农展宾馆举办了隆重的开通仪式。

市委常委牛有成、副市长夏占义、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根武、市经信委副巡视员姜毅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宁、以及市农委、市经信委等领导出席该仪式。

首都涉农综合服务门户网站—尚农网是由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牵头,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移动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共同开发建设的。

尚农网依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权威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技术手段,面向城乡社会公众开展信息服务。

网站共设十个频道,分为中文版、英文版和WAP版,集中展示了京郊资源、商务休闲、名优产品、科技文化等。旨在综合运用现代通信、互联网技术手段,以农信通短信、彩信、语音热线、实景体验等多种形式,面向消费者(市民)、生产者(农民)、经营者(企业)、服务者(政府)四大群体提供个性化集成服务。

尚农网开通后,市民可通过网站查询到京郊休闲旅游观光资讯、优质农产品信息、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分布等,同时可通过手机直接参与网站互动,订制短、彩信业务、下载各类信息、电子优惠券等;涉农企业、合作社组织可通过网站享受到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20101122日,来源:北京市农委,转载自农业部网站,http://zhnw.agri.gov.cn/fwllm/qgxxlb/bj/201011/t20101122_1704670.htm


 

教育

 

北京农学院承担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农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20108月,应顺义区的邀请,我校作为规划编制单位正式承担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做好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满足首都“世界城市”、“三个北京”建设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顺义区的特殊要求,我校都市农业研究院组织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对顺义区重点乡镇、相关单位、平原与浅山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基础上,910日,课题组完成了2.2万字的《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提交顺义区农委组织的有关部门讨论,规划文本得到了顺义区农委等单位的肯定,课题组已进入发展规划的补充修订阶段。

基于对顺义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战略研究,根据北京和顺义发展的实际要求,突出设计顺义区都市农业对首都乃至全国市场的控制力与话语权,课题组提出了“高效农业集聚中心,产业融合发展基地”的顺义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定位,构建了“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设置了四大重点任务和相关重点建设工程,全力打造顺义区新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顺义区面积102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96%,浅山区和水域占4%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73.2万人,户籍人口5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顺义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突出代表,是北京东北部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会展物流、高端休闲农业重要发展区,是保障首都安全食品供给、服务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性产业,是首都农业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是我校继《密云县都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后承担的第二个区县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我校通过科研机构的持续建设拓宽了通往农村、服务“三农”的发展与合作平台。

20101031日,《中国教育报》)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将建成

科技日报   铁军  胡丽娟

 


计划建设成占地1200余亩,并设立技术转化孵化、成果示范展示、配套服务三个功能区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初具规模,其将覆盖所有专业的教学实习,成为北京农学院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

其中,设施农业主题区共占地522亩,以打造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科研实践基地为主线,紧紧围绕都市型安全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需求的高科技示范功能,展示低能、环保的高新现代农业技术。

大学科技园主体区域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亭自庄村西,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等要求,设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温室观光等不同试验区域,可以为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加工、园林、经济管理等5大学科22个专业本、专科及研究生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示范基地,完善的生活保障设施能够保证300人同时就餐,每年完成1500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程。这里将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

北京农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学校提出了“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培养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将充分发挥科技园综合教学实践基地的功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同时,将借助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农业部北方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研发力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技术产权委托给企业来经营,已成熟的技术和成果先在园区内示范、推广,努力建成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大学生入园创业,并为创业者提供了合适的办公空间和完备的服务设施,同时,还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生物医药、高新农业设备设施、饲料添加剂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入园,努力将大学科技园建成创业企业的孵化基地。

20101028日《科技日报》)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准员工”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黄 忠

 


日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又一批大三学生走进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为期1年的SAP顾问岗位的顶岗实习。此前,该学院已经与东软慧聚公司合作开展了持续3年的SAP顾问联合培养深造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探索证明,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相当于提前进入职业人的角色,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SAP的全称是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是全球最领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大量企业对信息化提出了需求,SAP应用市场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SAP顾问人才的巨大缺口。

学院洞悉这一巨大人才需求后,率先在信管系的本科开设了SAP-ERP应用和SAP-ERP开发两个专业方向,为SAP实施企业提供急需的后备力量。

由于SAP实施顾问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素质及实践能力,单纯接受大学理论学习而没有参与过项目实践的毕业生,很难快速成为本行业的合格顾问。因此,要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具备实战能力,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突破。

20076月,学院启动了校企联合打造SAP行业高端顾问的培养计划。按照该计划,学生首先接受3年的SAP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

合作企业东软慧聚公司指定了资深顾问作为学生的导师,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把企业文化、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特殊技术细节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通过一年实战式深造,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一名专业SAP顾问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完成了从实习学生到职业人的重大转变。

学院信管系主任孙福权表示,在外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成熟的沟通机制,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毕业生情况,保持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确保培养质量。

学院2008届毕业生李璐,是第一批接受上述培养模式的学生。如今,李璐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SAP顾问。这是缘于大学四年级到东软慧聚公司的学习帮李璐理清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年的实习期里,当许多同学还在迷茫的时候,李璐已经提前进入了职业人的角色。

李璐在该学院并非个案。截至目前,参加培训计划的信管系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均与北京东软慧聚公司顺利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东软慧聚公司的一员。

其中,第一届的8名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行业内独当一面的合格顾问。公司领导表示,再经过23年的磨炼,他们必将成长为行业内的高级顾问。

北京东软慧聚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周成城说:“针对国内顾问人才紧缺的SAP这一高端行业,如何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内每家实施公司都面临的管理难题。校企合作模式强化了学生加入企业后的适应性和忠诚度,保证了公司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业界专家认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北京东软慧聚公司的合作创造了校、企、学三赢的良好局面,即:学生良好的就业趋势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学校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出合格顾问为企业打造了人才输送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准就业”提前适应了社会,开启了良好的职业生涯。

学院院长温涛教授说:“教育者要用开放的思维和产业前沿的战略眼光去培养人才,直面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变化,培养当下行业急需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的价值才能够体现,教育的价值才能够体现。”

20101122日《中国青年报》)


 


助力城市发展: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大连共发展


王怡波


 


“大一要努力学习英语,提前为四六级做好准备,并且还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大二,定向成熟阶段,年末目标通过英语四级,获得奖学金。大三,我的专业会划分方向,此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社会的需求情况等充分考虑选择专业方向,英语方面要为六级做准备,争取一次通过。大四,总结阶段。对前三年的学习、生活、思想作一个总结。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让自己更自信,更具有社会适应力。”

这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李瑞3年前跨进学校大门后,写下的“大学人生规划”。她觉得,有了这个人生规划后,三年的大学生活如此充实,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前进,时刻绷紧学习的弦,成长的感觉洋溢心间。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每个刚踏进校门的学生都要认真写一份这样的规划书,写好后将书面稿和电子稿交给老师,由学校封存。4年后,再反观自己是否实现了目标。现在大连惠普公司实习的学院信管系大四学生宁月茹说,自己4年来的历程与自己当初的规划基本一致,尽早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这让自己在大学路上从没有感到迷茫过。

作为一所以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型高校为目标的民办学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尤其注重破除学校与社会的“藩篱”,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得到实际工作的历练。正是因为有这种意识,10年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大连的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也为大连的软件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应用型人才最稀缺的资源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提供一个数据:截至目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共培养17000名毕业生,这17000名毕业生中,学院做了一个反馈,企业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很满意。其中,超过40%的毕业生在大连就业。

“大连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表示很满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构建整个产业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书记车儒文说,比如大连高新区搞了区校一体化。因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模式不一样,有自己的特色,对IT教育探索的创新也为当前的教育发展树了一个典型。十多年里,大连一直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IT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走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列。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大连软件产业提供了一大批中坚力量,相信转设后的学院必将为大连发展软件产业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

大连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个极具理想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当年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选择,就体现出一个城市为未来而战的理想和魄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如车儒文所说,“一个城市,没有发展人力资源系统就不会实现长期的繁荣。”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正是对大连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尽管规模越来越大,但如何扩大高端离岸外包业务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课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制约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

坐落在大连市区西部,闻名世界的大连软件园,便是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也建校于此。依托东软强大的产业背景和行业影响力,依托与国际IT巨头的紧密合作关系,依托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强大发展力,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建出一套以适应新经济需求为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发展资源和保障线,甚至区域经济重要推动力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大连6万多软件人才中,有6000多人来自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的许多软件企业都感觉到,大连软件园的腾飞,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功不可没。截至2008年,只用了10年时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完成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分工的产业链条之中,实现“大连制造”向“大连服务”的转型。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连在成为软件名城的同时,也成为全球软件人才的舞台。

大连市委领导曾不只一次地说,大连的软件从业人员从1998年的3000人,增加到如今的6万人,IT教育的发展成为大连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最关键要素,“人才培养与产业互动是大连软件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我们必须记住大连软件园的第一锹土是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奠基。”

10年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广,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家电、汽车、金融和政府等;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IBMIntel、惠普、简柏特、埃森哲、毕博、花旗、Oracle、英国电信(BT)、东芝、三星、NEC、东软、华为、联想、中软、明基、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有东软学子的身影。

据院长温涛介绍,根据长年就业反馈的信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毕业生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就业主渠道是IT行业,特别是服务外包行业,“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从业者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着大连的劳动力结构和城市文化品位。”二是本地化比例高,每年毕业生在大连工作的占近40%,“大连一年IT人才供给在万人左右,我们占有相当比例。”三是学生沟通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进入角色快。四是创业意识较好,每年都有毕业生自主创业,2009届毕业生有三个项目获评进入辽宁省创业孵化基地。” 

产学合作 学校从城市发展中受惠

正是在城市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如此旺盛的条件下,10年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会,以培养高水平的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换代,但其核心从未更改过:实用。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也充分利用城市、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全面推进产学合作,让学生也从城市发展中受惠良多。

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的话来说,“10年的不断发展过程验证了我们紧密联系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无缝链接式的产学合作,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院学生也获得不断学习、成长的空间。

据介绍,目前在学院周围已经聚集了300余家IT企业,实现了校企合作与产学互动的有机结合。学生身处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能够与IT从业人员进行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IT产业。

作为学校主办者之一的东软集团,是中国优秀的软件公司,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都是领先的代表。因为有这样的产业背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就可以引入企业的需求,将行业对IT人才的最新需求融合到课堂中来,不断调整教学大纲,通过市场需求反向推导出课程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已经毕业两年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毕业生佘志典看来,“工作后我觉得受益最大的就是大学时学习的课程,和我现在在企业中应用的技术很匹配,即使出现一些新的技术需要掌握,我也可以凭借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很快学会新技术。IT的知识看似深奥,其实都是融会贯通,所以基础很重要。”

佘志典是2008届的毕业生,现在在学院的邻居——惠普大连分公司工作,和他一起入职的有很多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提到工作,佘志典自信满怀,眉宇间透着一种成熟与平和,而两年的工作磨砺和积累的自信,让他能够更加理性地评价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像佘志典一样,很多从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进入惠普、简柏特、东软等知名企业,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去了中小型企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众多公司对东软毕业生做出的评价就是——东软毕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技术知识比较适用。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企业的融合,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学院的很多实验室设施非常先进,IBM、英特尔、思科、爱普生、惠普等知名IT企业都与学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学院也引入一些企业的课程,比如现在计算机系的“多核编程”就是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课程。学院每年都邀请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包括就业分析等。而企业领袖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也满足了学生了解IT行业和职场新知的迫切需求,更找到了现实的榜样。

除此之外,由于学院“身处”大连软件园,所以周边软件企业不同肤色的员工经常出现在校园中,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个校园中,企业离课堂很近,离学生更近,大学不再像从前的象牙塔那样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企业代表的好评。中国惠普信息产品与商用集团总经理张永利曾表示,惠普一直与该学院有合作,东软有大量的毕业生在惠普工作,惠普定制班成为目前惠普规模化培养一线市场开拓队伍的重要方式之一。他认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好,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城市与学校 共同发展的整体

在温涛看来,10年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发展证明了一点,在为城市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尤其是产业需求的旺盛给学院带来很大的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有一个可以展示我们东软教育的一片天地。正是在这种互为促进的关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脚步越走越坚定。

一些对东软信息学院有较深了解的软件企业负责人有一个共识,如果脱离这个环境,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无论教学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实施、学生良好就业能力、与产业的良性循环、甚至对高端产业力量的借助和互动,都难以实现。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发展步伐,与大连的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步伐几乎是同步的。以课程设置为例,2007年年底,英特尔公司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家芯片工厂。对于业界来说,这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式的事件。时隔不到半年,经过英特尔公司培训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老师李宁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英特尔晶圆制造课,成为全国首家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真正做到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与行业发展同步。

“学校和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谁也离不开谁。企业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学,学校教学形成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也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主任孙福权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院系与企业战略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吸纳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信息,在课程设置上领先于其他同类学校,才能不断地壮大自己,培养出紧跟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城市与教育共发展,这是大连发展的大趋势。市委领导曾表示,大连市将促进高新技术园区与周边大学的一体化建设,把旅顺南路打造成为类似硅谷的产业互动创新基地。同时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合作模式和教育与产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大连真正打造成为最优秀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建校到现在才10,我们仅仅是高等教育这个队伍里的新生力量,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同时,温涛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我们确定的目标是经过10年的发展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IT应用型大学。有城市、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有产学融合的竞争优势,在IT领域,我们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我相信,我们会一步步地离我们的理想越来越近。”

2010611日《中国青年报》)

 

黑龙江林业卫校

近百名毕业生签约海外就业机构

    光明日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就要出发去澳大利亚了,5年前中考落榜时有的只是灰心失望,真庆幸自己选对了学校,如今年薪50万的收入可以让我的父母享享福了。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而且还是一个美丽的梦。”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张景日前在佳木斯市踏上了她远赴澳大利亚的行程。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早在5年前,就大胆尝试兴办涉外护理专业,倾力打造国际型的护理人才摇篮。“国内外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才,我们就定向按需要培养,培育精英成为学校的教学模式。”素有“定单校长”之称的孙忠生多次到国内外考察研究,按市场需求培养护理人才,并提出品牌专业品牌管理。

学校聘请北京孚华德国际护理培训中心林小勤部长为学校教学顾问;新成立了涉外办,专抓此项工作推进。全校实施人力物力财力三力集中战略。学校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语音教室,每天必保学生2-3小时语音专项练习。同时进行教学及课程的改革,调整开课的科目及学时,每班配备专职英语老师4人,开设了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四门英语课,任课教师中有专业英语八级高才生,也有美语标准的青年教师,学校还聘请外老师每天每个班上2小时专项口语训练。课余时间安排了以听力和口语为主的专项训练,每周进行定时播放《走遍美国》等国外原版资料,每天下午还专门安排学生进行2小时的英语自习。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上,每天都有40分钟的听音时间,15分钟的故事会,35分钟的双人口语,每位老师对所承担的工作都有记录,必须保证100%的检查率和通过率。请美国韦拍大学的护理学教授用英语给学生讲授护理知识,引进国际护理理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级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今年的雅思考试中通过率达97.8%,意味着取得了国外就业资格“通行证”,成绩居全国同类院校榜首;89名毕业生中的82名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沙特等国外十多家驻华医疗就业机构签约。到林业卫校求学的学生,以往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的低分生,经过学校几年封闭式教学,涉外班的日常授课完全使用英语教学,学生专业素质得到质的飞跃,成为国内外紧俏的人才,孙忠生校长的教育理念获得了成功。

辽宁省瑞达出国就业咨询有限公司经理告诉记者:“黑林卫的毕业生十分抢手,今年,我和我们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黑林卫抢到了34名毕业生,这些高素质的学生一定会让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方感到满意的。”2006级涉外护理专业在校生王静萍在看到学长们就业的火爆情况之后,感触颇深地对老师说,我以前认为学习是为父母学的,但现在我明白了我的成绩将会决定我今后的命运,成绩好可以在年薪70多万元的岗位上工作,我今后会努力学习。

  20101115《光明日报》)


领导干部与读书

 

东莞市领导党校集体“闭关”读书

 市委书记推荐4本书

    南方日报记者  谭志红 


 


5,东莞市领导排除公务干扰,在风景秀美的东莞市委党校集体“闭关”———举行专题读书学习会,利用一天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推荐的四本书,争当读书学习的表率。此次专题读书学习会从上午9时开始,至下午5时半结束。

为加快知识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要求全市领导干部每个月读2本书,每年至少阅读24本书,每季度集中学习一天,每半年召开一次市领导读书交流会,刘志庚还选定了四本书———《贸易战争》、《世界大趋势与未来10年中国面临的挑战》、《政府的本分》、《毛泽东箴言》,作为市领导10月份的学习读物。

刘志庚在专题读书学习会上表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快,东莞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转型,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转型,而领导干部的转型,首先知识要转型。东莞许多干部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开学校至少也有20年了,不同程度地存在新知识储备不足、积累不够、更新不快等问题。

“知识更新快,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这样才能确保思想不僵化、知识不老化、能力不退化,做专家型领导、学者型干部。”刘志庚说,领导干部读书要立足于理论武装,加强马列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当前,尤其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精神,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希望大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通过领导干部带头,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东莞变成书香之城、学习之城。”刘志庚说。结合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他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立足于文化内涵,努力从中外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刘志庚还表示,东莞的领导干部面临事务多、会议多、文件多、电话多、活动多、应酬多等客观的现实,单靠个人自觉读书学习很难保证,要从这次领导专题学习会开始,从制度上入手,确保市领导每年有一段比较固定的时间读书学习。

 2010118《南方日报》)


 

国际合作办学参考

 


勇创国际合作办学典范

——桂林旅专的成功之路   

广西日报记者  陈尤英  通讯员  曾荣发  刘金菊


 


“与桂林旅专合作办学等已作为世界旅游组织开展各相关领域工作的典范,值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不吝溢美之辞赞桂林旅专。

偏居发展中国家西部的一所专科学校,靠什么感动了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官?

请进来: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攻玉”

“旅游业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坚持开放式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走国际合作发展之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说。

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世界旅游组织,把广西作为旅游扶贫示范省区,给予项目和技术支持,探索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2006年,桂林旅专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大陆惟一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

“尽快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一流的旅游教育与培训机构。”按照这一目标设计,世界旅游组织带来了国际一流的旅游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帮助该校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2007年,双方联合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随后,合作又拓展至教师国际化培训、学生海外实习与就业等方面。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脚步飞快。

“试点班学生动手能力,国际实业,英语运用能力和职场适应性等方面均大大优于非项目班学生。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育理念,试点班带给我们学校扑面新风。”桂林旅专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海琳给已满“三周岁”的合作办学这样的“评语”。

“三年的学习,让我们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和信心!”今年9月,毕业于首届试点班的徐晓杰赴上海参加招聘会,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迪拜一家白金五星酒店相中,实现了赴境外就业的梦想。

试点班带来了“鲇鱼效应”。2008年,该校在国内率先引进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Tedqual)认证,“改造”了6个重点专业,上千名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化蛹成蝶”

桂林旅专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越南河内旅游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境外高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双方交换学生。同时,学校还派出教师到境外访学、攻读学位,提升教师国际化的视野。目前,已有24位教师分别拿回英、韩、法等国的硕士学位。

该校还大胆地将实训实习基地建到海外,成为我区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去年,该校通过中美友好交流协会,派出7名学生到美国进行带薪实习。今年有35人赴美国、日本等国实习,其中有6人赴美国迪斯尼等著名景点开展专业实习;有1人去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实习。

2007级翻译英语专业的张栩莹通过选拨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实习。特殊的语言环境,让这位姑娘的英语口语突飞猛进,她勇敢地走进当地的一家广播电台客串节目主持人。当时正碰上该州举行端午节龙舟赛,她以特邀嘉宾的身份,通过电波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中国文化,赢得阵阵赞誉。

“这次美国之旅,收获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学校和书本上没办法学到的,也将受益终身!”张栩莹很有感慨地说。

“今年已有150多名毕业生实现境外就业。一大批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是真正检验我们国际化办学成效的试金石!”该校校长贾玉成欣喜地说,国际合作办学之路推动了“四个促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在国际旅游教育界的影响和学生的就业,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提高。

该校还致力于与东盟国家旅游的深度合作。该校借助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目前累计开办五期培训班,为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培训了上百名旅游行政高级管理人员。

“以后我会将儿子送到桂林旅专来读大学。”914日,越南海防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及导游系主任范芝庆玉在培训班结班仪式上表示,几天的学习开阔了眼界,收获匪浅。

20101115《广西日报》)


 

青年教师培养

 

政策激励 以师带徒 社会实践

 有效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玉东 

 


随着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讲台。目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1/3,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薄弱等情况,学院积极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双师”要求。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高职教学的迫切需要,学院相继出台“青年教师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考核制度”、“青年教师5年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意见”等政策,主要涉及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要求、自我评价、目标定位、学校评估和激励措施等。每个学年学院有关部门对青年教师的年度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其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双师”达标的依据。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同时,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及行业或企业组织的“双师”培训,在安排教师参加培训时优先考虑青年教师,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双师”培训占青年教师总数的30%以上。

通过以师带徒,尽快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针对青年教师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薄弱等情况,学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训、以老带新、组织竞赛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每年对新进大学生组织两周的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教书育人思想、教师职业道德、学院规章制度、院内外考察等;各系根据青年教师所学专业情况确定培养目标,为每名青年教师确定一位“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一帮一结对子方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传、帮、带;学院每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技能大赛,项目包括粉笔字、教案、说课、即兴演讲和课件制作等,通过大赛展示青年教师的基本技能水平,使一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通过社会实践,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已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瓶颈,而青年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规定”,根据所学专业和课程特点,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4周的社会实践锻炼,包括到紧密合作型企事业单位挂职或顶岗实习、做批量顶岗实习学生的带队教师常驻企业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过3年一轮的培养和锻炼,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可以成长为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骨干教师。

 20101118《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

 

担起服务区域发展的“天职”

  ——记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李锦 

   


1014,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建立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和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成满告诉记者:“作为万人以上规模的省属高职院校,江苏信息学院立足无锡,辐射长三角。无锡等苏南城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担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天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培育‘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此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冠名班”促育人模式转变

何俊峰,江苏信息学院2000届机电工程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现已是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10年来,在国盛模具重要技术和管理岗位上,江苏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占60%,仅在38名核心技术部员工中,就有24名“苏信人”。

2005年首个“订单式”冠名班“国盛模具班”开设以来,至今江苏信息学院已建成“海力士—意法微电班”、“华润微电班”和“南通科技班”等十多个冠名班。

它们共同的人才培养“法则”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融入到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工程师亲自授课、指导实践,学生毕业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学院院长陆国平告诉记者,“冠名班”的推进,促使学校人才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树立了要与企业深度对接的理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学校已开设35个专业和47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微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软件设计等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瞄准无锡打造“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学校还将开设12个与传感产业相关的新专业。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使得每年三、四月,江苏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就已被提前“预订”,日立、希捷、索尼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慕名前来。

“全真环境”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2007,学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孟顺青创办了“非凡多媒体工作室”,此时,她刚上大一。第二年,她又在上海松江创办了亮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评为迎世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009年即将毕业时,公司被并购重组,孟顺青成为新公司副总经理。

孟顺青认为,自己创业成功,与母校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学院将创业实训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6,创业教育普及率达100%。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意创业一条街、品味书屋等创业实践场所,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路径、创设了氛围,近两年,学生创办的公司有26家。

陆国平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要有扎实的专业实训功底,这是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

在校内,依托“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太湖保护区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学院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按企业真实环境,组建各专业群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室。在学校二期建设中,还将建成包括教学工厂在内的2万平方米生产实践性教学基地。

在校外,学院与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等5个园区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与软通国际、华润微电子、海力士等10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三年内,将实现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文化校园”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23,江苏信息学院“2010春季读书节”暨“读百部好书”活动启幕;随后,楚辞学家周建忠来校开讲“屈原的人格魅力”,《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前来“漫话苏东坡”。江苏信息大讲堂、网上报告厅、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清风缕缕满校园”的书香氛围。

夏成满介绍,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江苏信息学院的历史较为悠久,创建于1953年。为传承和弘扬学校传统文化,培育既有技能又有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秉承“养正修能”校训,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提升学生科技文化素养。

提起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电测向队,业内无人不知。多年来,学校把无线电测向运动作为特色项目加以建设,开设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无线电测向队先后4次荣获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冠军,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大学组团体冠军。

以此为契机,学校创设了浓厚的科技文化创新氛围。知识才艺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等八大板块百余项活动,成为江苏信息学院的“传统项目”。

2002年重组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万多名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四年达99%,企业总体满意率超过90%。用国盛精密模具董事长戴品荣的话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他们技能强、素质高、能力出众,是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

20101022《光明日报》)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学院

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中国教育报记者  章仙踪  通讯员  薛震湘  

 


李革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他就做起网上淘宝生意,每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毕业后,他通过与就业指导老师的交流,市场嗅觉变得更敏锐,网店信誉值逐步达到4钻信用,并发展分店,每月利润上万元。

在湖南现代物流职院,像李革这样由学院就业指导老师着力引导、培养而选择创业的学生还有一大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院突出的做法是建设适销对路的市场,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湖南现代物流职院有个创业就业协会,几年来这个协会发展了80多名成员,物信0903班班长杨泽旺是会员之一。2009年,刚刚上大学不久的杨泽旺就萌生起创业的念头,两个半月后,他就在寝室里设立了一个网络交流工作室,免费为同学重装和维护电脑系统、进行光盘刻录,顺便卖一些电脑配件。不久,他干脆建起自己的网店,独立售卖笔记本电脑。

院长文振华说,学院将在校生或毕业生中这些典型作为学生们学习就业创业的示范,推广经验,总结不足,引领学生们在学业、创业路上前行。

激发创业热情、开展初步创业是一方面,大面积进行创业指导,多渠道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则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心。从2007年起,学院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规定教学课时数。学院安排优秀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院还请企业老总和优秀毕业生在课堂上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热情。

“当初顶岗实习的3个月,我就体会到人际关系、机会、评价、竞争、成功、失败等各种情况,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我走向成功的基石。”已就职于深圳粮食集团的陈源在给母校的信中这样说。该集团已先后招收90名湖南现代物流职院的学生。2008年,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院长多次带队,走访省内外许多大中型物流企业,听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目前,学院已与200余家物流行业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或实习、实训、聘用毕业生协议。

 2010108《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产学研相结合

 

这里,一斤草身价超千元

   新华日报记者  庾 康  董超标   通讯员  简祖平 

 


许多人只知道“句容农校”,不清楚学校的大名现在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已有1万多莘莘学子、50多个“农”字头专业的高等学府。

早几年,句容农校因成功培植无土草坪而声誉鹊起。如今,这里的“草文章”更是做得精彩纷呈——数以百计的洋草,在这里驯化、繁育,汇成了一个色彩斑斓、“钱”景广阔的大产业。

草文章做出大新闻。今年以来,这里成了新闻富矿,央视记者就先后7次来访。在学校的江苏农博园,每天都有几拨天南地北客商来此洽谈合作项目。

眼见为实。走进这里的观赏植物研发基地,记者看到,这里仿佛是“域外仙境”,所有的草,都是长相奇异的生面孔,一问才知,它们的母本,全部来自美洲沙漠地区。

这里最抢眼的,自然是一幅幅用草编成的“植物窗帘”——初看,仿佛是一根根干草缀成的草帘子;细看,小小的草叶上有一层毛茸茸的皮;掐断草叶子,里面溢出绿色汁液——它是活的。“侍弄”洋花异草整整5年的技术员孟海涛,指着上半幅有一点点略有枯黄的一幅窗帘说,它在南京一客户家里挂了近三年,尽管平时基本不打理,也只有几根草稍显枯黄,“现在送回来是保养、梳理一下。像这样一幅近两平方米的草帘,用草不到一市斤,市场售价1280元,高端客户十分喜爱。”

这种名叫“松萝空气凤梨”的草,是世界上唯一的气生植物,没有根系,无需泥土,长在空中就能活,所以又称为“空气草”。空气草的生命力顽强,净化空气的能力很强。据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测定:220克草(能做1平米的草窗帘),在一个空间注入超标20倍的甲醛等有害气体,8小时后甲醛的消解率达97%。去年的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植物窗帘”一鸣惊人,夺得了金奖。

在这里,记者的眼睛忙不过来。仅看到的凤梨科洋“草”就多达170多种,汇成了居室绿化的新军队。

如此诱人的产业前景,各路人马纷至沓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纺织巨头江阴阳光集团就捷足先登。5年前,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们刚开始从事空气草研究时,阳光集团就敏锐察觉到巨大商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要办新校区,阳光集团二话不说,不要该校出一分钱,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在江宁湖熟投资1个多亿造了一个校区,无偿提供给学院使用三年,三年后学校每年只须“上交”300万元租赁费——“这点钱,连利息都不够。”学院一位领导兴奋地告诉记者。

而阳光集团当然是有想法的。他们早就瞄上了农林学院的“空气草”绿色家居系列产品。如今,阳光集团和该校注资一亿元、成立专门公司的合作意向已经达成,将专营这里的绿色家居系列产品。

上个月,一个号码奇特的电话打给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俞禄生。俞禄生起初以为是骚扰电话,连掐了几次,但电话还是锲而不舍地打来,一接,原来是旅居阿联酋的一位中国企业家。一联系上,这位企业家就迫不及待地飞过来洽谈,希望能和学院“远洋合作”。

记者还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国内不少农业大学都在这里开设了研究生培养点——与这里的老师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要知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只是大专建制,却是这神奇的“一根草”研究在国内一枝独秀,才引来这种奇特的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第一篇关于“空气草”的博士论文已通过论文答辩,该论文就是在该校研究完成的。

高效农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使这里的毕业生很是抢手。有个故事很“典型”:上半年,泗洪县专程到此“抢”走10位毕业生。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泗洪破例作为引进人才拨出10个事业编制;而泗阳县为了种草莓,无偿为该校建起4万多平米的钢架大棚,请该校派技术人员去指导技术。

如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疆域”越来越大,可用于作物耕种的土地达4000多亩。为了让学校发挥引导农民致富的领头作用,当地政府不断给学校“无偿”拨地,一拨就是千亩以上。为什么?一位正在侍弄植物窗帘的农民解开了记者的疑问。她让记者猜她面前的五幅窗帘值多少钱,没等记者回答,她忍不住说了:“你做梦也想不到的,要5000多块呢!”她接着得意地介绍,他们将地交给农校管理,等于进了保险箱,还能拿到三份钱,一是土地流转的钱,二是在地里打工的钱,三是股份分红的钱。

目前,在以草为纽带的合作企业中,就业的农民上万,每人平均月工资有1500元左右。

 20101110《新华日报》)


 

产学研结合拓宽涉农专业办学空间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那玉凤  姚钢乾  崔海明  徐景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如何“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办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上需要贴近职业岗位的要求。

近年来,地处河北承德的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涉农专业在不断寻求产学研的结合点和增长点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途径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校外的三结合,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作用和特色;二是校内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探索出4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农科教统筹模式。学院的生物工程、牧医、园艺等专业,根据承德83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以科教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先后在平泉县食用菌中心、宽城县“三位一体”养猪繁育中心、滦平华都肉鸡养殖中心、围场马铃薯种植基地、全国红果产量第一的兴隆县建立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进入地方经济主战场,在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服务的过程中打造教学、科研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综合平台。涉农专业的教师、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企业服务“三农”,解决农业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向农民传授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寻找到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科学发展。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强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的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一体发展。学院生物工程系与河北省医药公司合作,开展了中草药综合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在学校建成中药有效成分综合分析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科技攻关课题。其中,“黄芩苷积累规律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合作双方撰写的论文《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积累规律的研究》由德国英格哈根出版社出版发行,被美国的《生物文摘》和《医学索引》等专业期刊转载,为我国中草药栽培研究与利用,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该研究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三等奖,累计推广面积3万亩,取得经济效益9000万元。

发展校办产业模式。学院积极鼓励、支持科研实力强、科研成果多的涉农专业创办经济实体,目前兽医院、植物医院、种鸡场、苗木公司等校办企业运行良好。在经营过程中,这些校办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经营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校办企业也成为学院服务社会、展示办学实力的窗口,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科研项目带动模式。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自主设计开发科研项目,在实施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学院生物工程系专业课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从每年春季开始把学生按班分成46人小组,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育期内,结合农时季节,打破学科界限,不受开课先后顺序的限制进行全程“滚动式”实践教学实习。教师在校内实验田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干,实行“联产计分”,使学生真正掌握多种农作物、中药材生产的管理技术,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构建产学研一体办学有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产学研结合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制定一套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构建全员参与机制。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片面认为科研是本科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事,教师只需安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行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院科研气氛不浓,各系科研工作开展不平衡,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显现出来。为此,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为组长,科研处、各系主任为成员的院、系两级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科研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研工作网络,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构建激励机制。为进一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党委根据科研工作特有的规律、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职称构成的不同,修订和完善了学院科研管理与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文件。在具体实施科研管理奖励办法中实行“科研工作量制度”,如对立项课题按国家级、省部级、市(院)级以不同比例的分值计入科研工作量;对发表的论文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专著、教材以不同级别的比例分值计入工作量;对高职、中职人员的科研工作量标准提出不同要求,要求高职教师以承担、主持校外课题为主,尤其是承担国家、省级科研攻关项目,中职教师以承担校内自立课题和参加由高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主,形成科研攻关合力,带动和影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形成浓厚科研氛围,促进了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构建考核评价与监督机制。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在统计、分析近5年科研管理整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已立项的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积极协助课题主持人去解决,把由过去的立项后就等课题验收的静态管理,转变为连续的动态管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制度,除了考评成果应用获取的经济效益大小外,还考评是否提高了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是否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构建责任机制。产学研结合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别是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时,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以此来约束各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行为。

产学研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随着科研、生产、创业项目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生物工程系、牧医系、园艺系8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32名专业教师入选承德市农业科技专家库,成为承德市农业发展的智囊,生物工程系教授李世被河北省山区开发办聘为中草药开发与利用首席专家。

在专业建设方面,紧密结合承德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院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新开设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专业、宠物医学专业、园林工程专业等。各专业教师将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贯穿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物工程系种植专业教师实行“滚动式”实践教学模式、牧医系教师采用“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育人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社会、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等认识更加深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在完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直接体验到工作、事业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规范和方法技巧等熏陶和影响,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20101118《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参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学生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我院于20101018日下午三点在综合楼一层第四会议室举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学工处牵头组织,从各系抽取学生代表共30人参加座谈会。副院长刘兰明、副院长王希忠、副院长冯海明出席座谈会并和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后勤服务保障处、饮食部、公寓部、图书馆、思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起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就有关问题作了现场解答。座谈会由学工处处长(团委书记)沈杰主持。

本次座谈会的讨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教学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学科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看法。第二部分学生针对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希望学院能够及时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日常管理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答复并认真记录了学生反映的问题。

最后,刘兰明副院长做了总结讲话,他表示学生座谈会对我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我院历来高度重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科学发展上。每位教职工都立足本岗位,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中,就我院如何建设师资队伍、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专业设置和增强服务能力等改革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刻的研讨,以促进全院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培养踏实、严谨教风。最后,刘兰明副院长提出学院将为我院学生提供最和谐的学习氛围、最优质的生活环境。

此次座谈会历时两小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座谈,学院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了疏导,并且也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了解到了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院今后各项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更加有序合理的安排。

学生座谈会有效的为学院与学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学院表示以后会更好的组织和利用座谈会,为学院教学质量及各部门管理的水平提高提供更可靠的保证!

                 (团委   王迪)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bgy/main/xyxw/n8712464046.html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关村石景山园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即将落户我院  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完善“学院+科技园区”的合作模式、提高办学质量,20101027日,产学合作办公室主任闫虎生、社会科学系副主任黄玉芬、法学教研室主任李承华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毛慧敏、企业发展部部长曹洁就石景山园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落户我院以及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洽谈。

闫虎生主任希望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和石景山园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谋求双赢的合作项目;黄玉芬副主任介绍了社会科学系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毛主任介绍了园区的基本情况。双方就更进一步的合作交流了意见,并初步达成了共识:中关村石景山园管委会将在我院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我院与园区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法律援助等多方面工作。

此项合作,意义深远。一方面,它将积极深化我院产学合作工作,进一步落实我院与石景山科技园区的框架合作协议;另一方面,该研究中心将成为师生教学、科研、实践的平台,促进师生提高职业技能;最后,社会科学系通过合作可以深入了解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用人需求,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为进一步承接“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工作,社会科学系将相应成立“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所”,积极推进双方深层次合作。

(社会科学系  黄玉芬 荣幸 闫虎生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bgy/main/cxhz/n8711750749.html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与借鉴,推动我院特色专业建设步伐  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特色专业的建设,尤其是要更加明确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和路径,认真分析制约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的问题,116日,刘兰明副院长带领教务处、系部教学主任和特色专业负责人一行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教育部第三期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项目建设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建设原则等内容。

117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教授作了《发挥学科优势,紧贴社会需求》的报告,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特色专业是优质资源的有机结合。介绍了几个学校特色专业的确定和做法。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建专业特色;新疆师范大学的音乐、体育专业本身是当地特色,红河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也是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创建的特色。下午,浙江万里学院钱国英教授作了《更新教育理念,建设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专业特色》报告,指明专业建设的内涵,人才培养规格的目标定位与实现方式的改革,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基地、课程学习平台、师资队伍等条件建设,建立保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专业的“面向社会、一核心双符合三体系四平台的高素质培养模式”。

118上午,汕头大学王伟廉教授作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工程---兼谈特色专业建设》的报告,指出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做好三件相互关联的大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共性方面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教育质量的制度保证;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提供舞台,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作了《从专业与课程的视角看人才培养——兼论特色专业建设》的报告,他讲到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状态是通过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体现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同时,比较分析了国内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建设要建立适合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制度。要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国际化视野、资源共享的理念高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个性化课程计划、平台课程建设、突破学科专业界限、资源共享等方面加以改革。

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李炎峰介绍了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工程素质培养;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为教学服务;学科建设和科研优势为教学服务;结合导师制,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学分。北京林业大学汇报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适应林业工程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类实践创新型人才。最后,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韦琳汇报了会计专业的特色。

之后,刘兰明副院长与厦门南洋学院鲁加升董事长、贺健强执行校长等领导进行了亲切座谈。南洋职业学院董事长鲁加升总结了南洋学院的情况和办学理念。双方就各自的办学经验进行了交流,刘兰明副院长高度赞扬了该校十年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119下午,考察团赶往福州,准备第二天考察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0日上午,刘兰明副院长带队来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受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沈斐敏教授的热情接待,该校韩孟强副院长及办公室、教务处、管理系、汽车系、基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座谈会上,考察团认真听取了韩孟强副院长、院办领导、教务处及各系(部)等负责同志介绍了本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情况,双方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工作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考察团分组与福建交通的对口单位或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了解福建交通的专业建设经验。刘兰明副院长高度赞扬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建设中从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声誉方面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指出福建交通的很多做法对于创办专业特色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随后,刘兰明副院长带领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汽车系实训中心、图书馆、驾训基地、航海系实训中心。

考察期间,刘兰明副院长一路上给随行的领导、老师不断进行分析总结。整整两天的培训会,大家应该对特色专业如何创特色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如何结合地域特点,进一步认识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这次考察的几个职业学校,让我们认识到本科院校、民办、以及高职示范校都有学习可借鉴的地方。南洋学院环境育人的很多做法,大家的印象很深;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是国家示范校,在职业教育的历史变迁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由船舶系统构建专业并创出特色,从专业建设上升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教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才聘用严把关,很有借鉴之处。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和谐办学的理念也是值得深入领会的。最后,刘兰明副院长要求大家学习考察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积极推进各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

(教务处   刘业辉 王艳红 陈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bgy/main/xyxw/n8709956075.html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名家进校园”第三期、第四期讲座成功举办  由学院教务处主办的“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三、四期讲座分别于114日、8日下午在学院通州校区崇爱堂举行。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委员会会长谷公胜做了《让人生弥漫审美的活力》的讲座。谷公胜会长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工作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大家讲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与人生的特殊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双翼。”

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深厚的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王步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苏东坡和他的黄州词》。王步高教授结合苏轼的遭遇和自身在文革中的经历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以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011/2010110904.html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感悟品牌责任 提升财贸素养——学院举办《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报告会  119日下午,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俊贤在我院通州校区财贸大楼崇爱堂做了“品牌的责任”专题报告会,拉开了学院《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报告会的帷幕。《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报告会是学院财贸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院财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项目。

姜俊贤董事长紧紧围绕“品牌的责任”这一主题,结合富士康、三鹿、麦当劳等知名企业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品牌的力量和我国民族品牌所肩负的责任。姜总说,中国品牌需要一场革命,发展民族品牌、振兴民族经济,才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企业要培育世界名牌,让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姜总的精彩演讲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各位,让同学们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王成荣副院长热情洋溢的总结更是把报告会推向了高潮,他进一步阐述了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富有感染力的话语鼓舞着在场的每个人,使大家树立一种建立中国品牌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次报告会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优秀企业领导人的风采,领略到责任的真谛,对学院的财贸素养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011/2010110902.html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院举办大师进校园系列讲座

1027下午,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聚慧楼三层会议厅,北京市首届人像摄像大师、北京市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周锦明为我院师生做了关于人像摄影的专业讲座。这是“大师进校园”系列讲座的第二场讲座。

周锦明大师从事人像摄影工作40年,是国家高级人像摄影师,曾获得两届全国人像摄影展览金奖,并出版过儿童摄影专著。

周锦明大师结合多年的人像摄影经验,从基调、色彩、用光、构图等方面对摄影方式方法、表达涵义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讲座中,他用国内外知名作品做参照,讲解深入浅出,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很多学生在听完讲座后纷纷提问,师生之间就人像摄影的经验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师生们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讲座进校园。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010/20101028.html

天津职业大学:学校聘请长江学者为师生做“新能源技术研究相关进展”学术报告

20101027下午,全体中层干部、教师和机电、生环学院的部分学生近500人,聆听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昌俊博士关于“新能源技术研究相关进展”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孙诚教授主持会议。

教授主要从事CO2和天然气转化、催化剂等离子体制备、表征、应用和机理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知名期刊发表100余篇论文,申请或获得12项授权专利,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担任诸多国内外学术职位。

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能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面临危机,及这些危机对人类生活正在或将要产生的影响,由此引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取代将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论点。教授特别从研究开发的角度介绍了目前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即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燃料、生物质、纳米技术应用和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及利用的发展趋势,需要解决的难题及对人类生活将产生的影响。报告会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既有科技前沿进展,又有发展趋势预测,对浓厚我校学术氛围、指导教师进行科研具有重要作用。

(科研产业处)

(天津职业大学网站,http://www.tjtc.edu.cn/school/try_browse.php?id=2403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软通动力公司来我校洽谈校企深度合作  20101028日,董刚校长,合作办公室、电信学院负责人接待了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人事部经理赵经理。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业务咨询、IT外包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对欧美和日韩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现有员工总数12000余人,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第二巨头。此次洽谈,双方就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教师到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项目,以及开展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校企深度合作达成了共识。双方洽谈顺利,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合作成功。

(合作教育办公室)                                                                                      

(天津职业大学网站,http://www.tjtc.edu.cn/school/try_browse.php?id=240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揽才引智  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人才与智力交流盛会——为期两天的2010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1030日在深圳闭幕。大会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承办。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等出席大会。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82家机构参展,6200多家单位参会,涵盖了海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人才中介、科技企业等人才领域的各个环节。大会启用了会展中心1号、2号、3号、5号四个展馆,总面积达67500平方米。

今年是我校第四次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共提供了有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24个。展会期间,共收到博士求职简历15份(其中留学博士10人),接待外籍教师求职数十人次,部分优秀者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主动与我校联系合作项目。学校还与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就共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签署了协议。

会上,我校展位及组织工作获广泛好评,获得大会“最佳展示奖”。本次学校参展工作由人事处具体负责,外事处、学生处协助。展会期间,陈秋明副校长到现场指导工作。

(人事处 外事处 学生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xyyw/5700.shtml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我院举办大学生校内创业项目答辩会  113日下午,我院第二批大学生校内创业项目答辩会在二食堂317室顺利举行。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秦殿军,资产经营公司经理刘德清,科技处处长杨战民,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宏彦,团委书记刘畅,财务处处长助理许虹,纪委、监察审计处鲁忆老师担任了本次答辩会的评委,答辩会由招就处副处长高宏彦主持,招就处王静老师和相关项目的指导老师一同参加了答辩会。

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正林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武正林副书记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学校创业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创业园前期项目的运营情况,并对本期将入园的项目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答辩过程中,评委们认真听取了各创业团队的项目推介,针对项目策划书情况提出问题,并对项目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和计划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将尽自己所能进一步指导和帮助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运行。

我院此次大学生校内创业项目申报工作自启动以来,学生创业热情高涨,积极递交项目策划书参加评审,招生就业处在组织学校创业指导专家对项目进行了初审的基础上,组织了此次答辩会,参加答辩的项目共有25个,涉及科技开发、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三大类。根据工作安排,此次获批的项目将于11月中旬正式入园,学院将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全力帮助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实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niit.edu.cn/NewsShow_cn.asp?Id=3365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来院调研   1115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来院调研指导科研工作。学院党委朱洪生书记、俞禄生副院长、王润贤副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殷副厅长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江苏农博园。园内的食用菌研究所、都市农业馆中各种现代农业设施栽培模式、生物科技研发中心的奇花异草、现代农业循环系统以及园区内如画的自然生态景观让殷副厅长赞赏不已。

在视察了学院组培中心和温室花卉产业后,双方在学院培训中心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党委朱洪生书记向殷副厅长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殷副厅长在听取了学院对科研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对我院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学院发展思路清晰,科研工作提升明显,成效突出,尤其是在研发和服务成效方面,是江苏高职院最好的学校之一。殷副厅长希望学院准确定位,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三农”,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创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fc.net/Jsafc_Main/News/2010111785735.html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我院加快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1113-14日,在俞禄生副院长的带领下,我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北组及相关部门专家赶赴泗洪县与薛东风副县长、卜家民副主任、俞文伟副主任等相关负责人,就加快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进行了交流。

目前,泗洪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培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组培楼基建工程11月底竣工,组培室室内、室外及种苗大棚设施也已基本到位,都市农业馆已初具规模,年底前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9000平方米生产性大棚正进行彩叶苗木容器栽培,下一步将推广开发无土草毯、铁皮石斛等项目。魏营千亩草莓示范基地建设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培育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苏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fc.net/Jsafc_Main/News/20101115164942.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市教委副主任何劲松来我院调研指导工作  1025,市教委副主任何劲松、基建处处长刘占军一行来我院就亦庄新校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院长王海平、副院长田宏忠、院长助理宋珪陪同调研。

院长助理宋珪首先代表学院汇报了亦庄校区基本建设情况及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王海平院长代表学院感谢市教委在学院亦庄校区建设中的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我院新领导班子关于加快亦庄校区建设和合理调整规划布局的想法,提出了解决资金缺口等问题的建议。

何劲松副主任在讲话时高度肯定学院新班子在学院科学发展和新校区规划及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就学院亦庄校区建设的科学论证、土地置换、教职工住宅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宝贵建议。

王海平院长代表学院感谢何劲松副主任来我院调研指导工作,强调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市教委领导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学院将认真研究落实委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加快亦庄校区基本建设的速度,并在市教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解决教职工住宅和建设资金缺口等问题。

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何劲松副主任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在建的亦庄校区工程项目。

(学院办公室)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222.249.138.213/news/2010-11-11/311.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全国第二届教学仿真软件及论文评奖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等活动圆满结束  由我院承办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于2010730日至31日在北京京民大厦和亦庄校区召开,来自全国40多家单位及新闻媒体共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宏忠副院长主持;王海平院长致欢迎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岳华秘书长助理介绍了协会的工作情况,传达了教育部和协会对专委会工作的期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信息远程处处长陈卫军、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赵胤慧参加了会议,陈卫军、刘培俊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与讲话,专委会秘书长于双和教授作了仿真实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报告。以上讲话与报告反映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仿真示范基地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委会近年来在教育仿真学术研究上的成果,开阔了代表的眼界。

会上,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张西月教授宣读了首届仿真论文及第二届仿真软件评比评奖结果,与会领导向获得一等奖与组织奖的单位与个人颁了奖。我院有2个仿真软件和4篇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学院同时获得了集体组织奖。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隆重的“仿真技术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仿真实训示范基地挂牌仪式,代表们参观了亦庄校园和实训基地,及位于中关村的虚拟现实聚集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决定第三届年会于20117月中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职业学院召开,并继续进行优秀仿真论文与软件的评比工作。代表们认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高效,对承办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领导与教师、以及给予会议赞助的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2171&columnId=12097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市委党校第3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来我院考察

1027,北京市委党校第3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行40余人在培训班班长朝阳区委办公室主任苑文新的带领下,来到我院亦庄校区进行参观考察。培训班成员均为市教委、北京市高校、市高级法院、各区县委等北京市各系统的中青年处级领导干部。我院党委书记赵文、院长王海平、院长助理么居标等热情接待了来宾,并与来宾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学院几位领导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学院特点与建设和发展情况,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座谈会之后培训班学员参观考察了学院数控及汽车实训基地,不少学员是头一次来到我院,学员们对我院实训基地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感到非常兴奋、新奇,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学员们通过参观考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我院的情况,学院发展建设的成就以及广大教职员工朝气蓬勃努力建设现代化高等职业学院的干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员们对我院的建设发展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密切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宣传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2193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高校新任副校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来我院调研考察

1117,教工委干部处副调研员于力维,市委党校学员处干部车其峰,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喜军带领北京高校新任副校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一行二十余人来到我院进行调研考察。院长王海平、党委副书记丁绍芳、副院长安江英、院长助理么居标及学院部分中层干部参加了调研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何明主持。

会上,培训班学员一起观看了学院宣传片,王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后学院发展的方向。学员们对学院融入首都经济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学院所取得的成就及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产生了浓厚兴趣。

培训班班长高喜军、班主任车其峰、调研员于力维分别发言,双方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活动。

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培训班学员一行还参观考察了学院的实训基地。

通过参观考察,培训班学员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我院的情况,学院发展建设的成就以及广大教职员工朝气蓬勃努力建设现代化高等职业学院的干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员们对我院的建设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与学院的交流和合作。

(宣传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222.249.138.213/news/2010-11-18/312.html


 

品牌专业建设要寻找独特突破口

——访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民

中国青年报记者  梁国胜

 


2010年的第一天,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上更新的一条新闻让在校的学生们感到欣喜:蒂森克虏伯电梯北京分公司正式与该校签订了校企合作计划,公司从该学院2010年的新生中,订单培养招录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化等相关电梯专业的学生63人。近日,又传来喜讯:该公司将订单人数增加到120人,还给出了3年的订单,同时投入220万元用于学生学费资助和设立奖学金。

近年来,在4年“国家示范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道路,目前,除了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以外,学院还与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和神华集团等众多企业达成订单培养人才协议,今年订单培养数达500多人,占全年招生总数的1/3

高职院校应如何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理念,同时还能抓住市场需求,卓有成效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院院长陈建民。这位在职业教育领域一干就是30年的教育工作者,道出了他对职业教育的情怀以及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思考。

培养目标和模式

应根据市场需要顺势而变

记者:公众开始注意你们学院是从一条新闻开始,2009年,贵校法律文秘速录专业的两名学生被招录到了某中央部委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被招录到法院、检察院系统工作,有媒体由此感慨说:“高职生成了香饽饽”。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陈建民(以下简称陈):该部委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想招聘两名速录员,但条件比较高: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每分钟速录200字以上。但在北京的各大高校找,没有发现“目标”,只好“降格以求”: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每分钟速录180字即可。找了一圈,还是没有符合条件的,不得不再次降低门槛,在高职院校中寻找。后来我们的学生脱颖而出,凭实力被选中。

记者:这件事是不是给了您很大的鼓舞?

陈:对。当时确实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一些大部委的用人观念,因为有些单位设置的高门槛只看学历而不看能力。

记者:在高职院校中,设立法律文秘专业比较常见,但法律文秘速录方向却比较少,在当初进行专业调查的时候,学校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

陈:学校原来下属煤炭部的时候,煤炭企业的法律人才奇缺,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开始培养法律方面的人才,取名为法律事务专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用人层次的提高和用人单位门槛的提高,尤其是高校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增多后,我们的专业没有竞争力了,在2000年左右,学校调整了专业方向,把原来的法律事务专业调整为法律文秘专业。

记者:有一句话说得好,“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就不能是蛋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根据市场需要顺势而变,只有变得快、变得对,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

陈:您说得对。法律文秘专业主要是到律师事务所做一些文秘的工作,做来做去感觉还不行,还是没有竞争力,后来经过调研感觉速录专业人才比较缺。2006年,我们把这个专业改造为法律文秘专业的速录方向,改完以后这个专业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技能和文化素养一个都不能忽略

记者:除了专业技能课以外,择业、创业,包括学生的综合素养十分重要,这决定了人才本身能够走多远的问题。

陈:从我们整个教学设计来讲,实际上我们重视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一是文化素养,两者都不能忽略。

比如说,我院建筑工程系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是到建筑企业工作,起薪点很高,一些人在一线积累三五年经验之后,年薪能够达到10万元以上。还有很多人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收入就更高了。这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分不开。

记者:教学生怎样“造价”这个技能可能一个月就掌握了,而我们给学生灌输的创业思维,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陈:对,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他们需要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性的思维。

记者:贵校的创业课程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以什么方式进行?

陈:是必修课。创业指导课程每个专业都有,在学校层面有一个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同时,每个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都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比如建筑工程系在综合实训楼一层,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老师指导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记者:如果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经过一定的培训后,让学生顶岗实习,然后工作,等于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推出去。

陈:可能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是为了挣钱,实际上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来讲,办学的目的不是挣钱,干的是一项公益事业。如果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话,办学思路就走向了另一个方面,就成了变相的培训机构。

品牌专业建设要寻找独特的突破口

记者: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验收之后,学校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陈:下一步,学院将会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的提升,把更多专业做成全国的“品牌专业”。比如,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引进了德国的INK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机电工程师”的证书在欧美国家很有公信力。搞品牌专业,要考虑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等。

记者:在教学模式上,你们还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和改变?

陈: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学训一体”,学校把过去的专业教室全部改造成了学训一体的教室,教师想满堂灌也灌不了。老师讲授知识之后,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学会动脑,这样就适应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记者:在教学管理上,教师有哪些灵活性?

陈:目前,学校对教学实行的是“柔性化”管理,在教学管理上,改变固定的课时排课方式,根据项目需求进行项目化教学,通过完成真实的生产项目来训练学生的技能。

过去,有的项目可能两节课90分钟一个单元,现在可能是半天或者一天来完成这个项目。同时,为方便兼职教师来校授课,调整教学时间,晚上和双休日均可排课。

记者:这样的做法,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建设,既强调了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又强调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陈:是。作为学校,只有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才实现了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或者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你说得再好,改革创新再大,如果一个工厂,产品不过硬,肯定不能算是一个好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来讲,最终追求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独特贡献的高技能型人才。

  20101122《中国青年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不断发展中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创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3312亩,建筑面积33.4万多平方米。主校区坐落于南京东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句容市城区,现已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江苏农博园(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江宁校区和江苏茶博园为翼的“一主三区”的校园格局。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

学院设有风景园林学院、农艺系、畜牧兽医系、生物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社会科学与艺术系等8个系1个基础部,67个专业(专业方向)。其中有园林技术、林业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生物技术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以农为本,突出林业,适度发展涉农二、三产业专业”的专业格局。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专职教师69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50人(教授、研究员2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1%。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有2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333”培养对象5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

学院教学资源丰厚,拥有标准实验室92个,多媒体教室69个,语音室4个,各类设施功能齐全,技术先进,仪器设备总值6810万元。图书馆藏书77.8万册,电子图书7.4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700多种,拥有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多种网络检索查询系统,现有数字化期刊6000多种。各类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齐全、设施配套。建有草业研究中心、彩色苗木研究中心、小梅山猪育种中心、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4个科研机构。

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学院坚持农林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确立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工学结合形成三大平台。

一是一片园区。江苏农博园(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核心区2526亩,共有7个功能分区。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现已成为“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引育良种的园地、科技示范的窗口”。目前园区是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二是22个院办产学研实体。其中,中江种业是全国种业50强,即将成为上市企业。三是146家校外合作企业。这些实体和企业已经成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主要载体。

特色之二,办学体制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校企合作,创建江宁校区。200412月,与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建了江宁校区。赢得企业出地150亩,出资8000万元。二是校地携手,共建实训基地和体育馆。2003年,属地政府划拨土地800亩,共建江苏农博园;出资2000万元,共建体育馆;2008年,属地政府又划拨土地1853亩共建中国茶博园。三是集聚资源,组建职教集团。2004年,联合省内外14所职业学校和11家农林企业组建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创新实施了以“五链”为纽带的运行机制。

特色之三,服务“三农”,致富一方农民。

一是产业拉动。草坪草是我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托起的第一方农业支柱产业。几年来,在全省20多个县市建起了草坪生产基地9万多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每亩农田的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年产生效益近3亿元。草坪草现已被省政府确立为宁镇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导产业。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典型系列报道中,新华日报首篇以“一棵小草绿了大江南北”为题,作了专题报道。2009年,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获中华神农科技二等奖。

彩叶苗木是我院托起的又一个地方农业支柱性产业。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2万多亩,南京十运会期间,先后提供各类彩色苗木28万株。目前彩叶苗木已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林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的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农村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的苗木合作社就是在我院的技术扶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现入社农户50多户,苗木草坪面积3000 亩,户年农业年收入5万元以上,2007年人均收入11000元以上。“要致富,不找乡长找校长”已成为当地农民朴素的心声。

二是科技推动。三年来,累计推广农作物良种200多个、年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商品猪20多万头。其中,我院育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有9个,已推广到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地。

三是企业带动。绿苑园林实业总公司是学院的院办企业,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先后在句容市的华阳、后白、葛村等乡镇建立了生产基地,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2007年,公司研发的新技术又获得了2007年度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1个,新建产业示范基地6个、推广面积10万亩,并形成完整的产业推广技术体系。

2006年,2007年,原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两次来我院视察,指出我院的举措和成果是“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好典型”。

四是培训驱动。重点培训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农民经纪人和农村生产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据统计,近三年,累计培训3万多农民,培养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并成功开办了新疆班、西藏班。2006年,我院被国家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2007814日,我院的“无土草毯快速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和“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创业培训”项目获“2006年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进农民增收”活动50佳短平快科技富民项目奖。

2009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精神,学院依托专业和产业优势,实施了“5111工程,“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新农村建设。即发展壮大5大产业、推广10项实用新技术、年培训10000农民、帮扶10个示范特色村。“5111工程的实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也受到了新华社、江苏卫视、江苏教育电视台、新华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院的发展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学院被列为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现场,教育部原部长周济亲临视察;2005年,被表彰为全国职教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同年11月,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单位;同年全省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在我院召开。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承办了江苏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20106月,承办了由教育部、农业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江苏省原省长梁保华以“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带动农民受益的产业,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我院的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农业部原部长孙政才来院视察时感慨地说:“这样的农业职业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

目前,全院上下正凝心聚力,坚持“团结、严谨、勤学、实干”的校风,为把学院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校园秀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而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fc.net/Jsafc_Main/News/2009614221839.html


 

职业教育动态


 


北京首推职教分级制搭建人才“立交桥”


现代教育报记者   苏金柱


 


北京将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从1级到5+级六个级别可实现顺畅衔接,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也可实现有效融通。这是记者从11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的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职教改革工作研讨会上获悉的。

按照分级设计,北京职业教育将分成1级到5+级,共六个级别。1级和2级大致相当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3级和4级大致相当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或大学专科教育;5级大致相当于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而5+级大致相当于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着眼于培养既有高级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理论创新素养的应用人才或管理人才。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后,可分流进入职业教育,实行登记制,免试入学,直接接受1年制的1级或3级职业教育;若要取得相应的学历,就得接受3年制的2级或4级职业教育;若想更进一步,就得接受5级或5+级职业教育。若社会上的成人想要接受相应等级的职业教育,则必须通过测试,“但这种测试不同于传统的考试,不是排他性的、淘汰式的,而是要测查被试者的实际知识或技能状况,测查其是否适合接受这一等级的职业教育。”

“这样就形成了自下而上‘培养目标和规格’逐级递进、‘教育内容和要求’顺畅衔接、‘入学制度和形式’开放灵活、‘质量保障和评价’科学严谨的职业教育体系。”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职业教育分级设计,旨在突破目前的学历层次体系,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实际出发构建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资格框架,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提供了在终身教育框架下,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甚至国外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对照、沟通的可能性,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提供了有效路径。

    另据记者了解,为保证职业教育分级制有效运行,北京市还将建立领导、评价、法规保障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今年底将力争启动试点,首先选择在15所学校(含中职和高职)进行试点,首批试点的专业暂定为15个。

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表示,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全纳教育”,必须尊重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职业教育分级制正是北京在总结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做法确立的。其基本思路是“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不冲击现有的学历证书体系教育,也不冲击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教育”,它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人人都是职业教育对象”的大教育观、“所有资源都是职业教育资源”的大资源观、“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相统一”的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的开放教育理念。

20101115日《现代教育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弘扬手脑并用职业教育理念

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亮点扫描

   杨妤   李世清   王晓东

 


作为一所具有92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创始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办学理念,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各类建设和管理人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革命烈士江竹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004年,作为江苏试点高职院校,该院第一家接受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6年,入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圆满通过验收。目前,该院占地面积达1360亩;固定资产总值5个多亿,其中教学设备总值1.2亿;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设有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七个二级学院和两个专业系。

他们秉承“敬业乐群”的校训,牢固确立办学“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区域定位,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出口畅、进口旺”,走出一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特色篇

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今年暑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分院大学生暑期就业创业实践团队12人,来到南京东良机械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短短两周时间,大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生产技能,了解到创业的艰苦,还纷纷表示毕业后学以致用,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近年来,南京工职院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环节合二为一、相辅相成的教学训练,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该院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黄炎培先生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始终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项目与就业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比例由过去的85.9%提高到现在的99.68%,毕业项目与顶岗实习岗位工作结合率2009年达到81.74%2010年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已达88.39%

建成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引进知名企业进校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记者注意到,该院先后引进“施耐德”、“三菱”、“富士通南大”、“熊猫模具”等企业,依重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专业、课程、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建立了双向技术协作和培训机制,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他们在依托校内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长年坚持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活动的同时,近年来又与深圳得实集团联合开发创建了“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为了促进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企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社会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不仅如此,他们还引进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优质专业及课程资源,注重吸取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课、开展双向师资培训等活动,大大地拓展了办学的国际视野,提升了高品位办学的信念和追求。

改革篇

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内涵建设和管理建设“两手抓”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同时,必须通过管理建设为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组织保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唐永泽如是说。

据了解,近几年,南京工职院在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趋势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基于国际工程教育“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理念与现代企业“设计再造”理念,围绕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形成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理念、愿景目标、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

该院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所需知识、技能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教育平台,并通过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从业岗位的就业能力来适应不同企业的需求。据此,引入职业群集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清晰结构功能框架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各类课程与教学内容。进一步通过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在校内以企业化理念,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过程管理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组织学习规范化、团队工作无界化,建立起以工业项目训练教学为核心的“学习型教学工厂”。

2006年底,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该院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与重构设计,并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师资队伍建设与两级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与基层组织架构变革为保障,全面推进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建设、毕业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与管理规范化建设、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与建设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配套建设等四大工作,并通过打造管理平台致力于实现成果与资源的区域共享。

以综合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顺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据主管学院教学改革的副院长卢兵介绍,本着“以企业化理念建学习型教学工厂”的核心建设理念,以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一组从基础技能到综合性工业项目递进设计,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及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业项目应有的完整开发流程要求,开发和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教学,该院已经使学生在前续核心课程中初步形成的知识、技能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单项、单元能力,通过综合性项目训练形成今后工作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近年来,该院整合原有实验实训条件,形成了满足各专业群项目化课程与综合实训教学要求的实训软硬件体系,并通过企业职场文化与规范打造以及按企业化管理实施教学构建了逼真的职场环境。围绕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这一关键,他们与企业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不仅强化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工业项目的开发与教学,有效提升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占全院20个专业群技术平台总课程数约40%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仅为其它课程的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成效的一种表现形式,三年来,该院学生在各类国家与省级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52项,其中获国家一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15项,以专利形式表现的科技作品30个。

全面推行毕业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

该院还通过整合全院各方资源,并在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技术手段等方面强化措施,依托专业群各教学团队和自主开发的具有跨平台即时信息推送功能的“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全面推行了毕业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与管理规范化建设。不仅做到了“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而且形成了顶岗实习与工作见习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依托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沟通及时,交流便捷、实时跟踪、动态监控”,使学院的这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系统构建新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设置能够显性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与实训环节,以及对其效果评定的行为测评体系,并以公共基础课程的配套改革为基础”,该院党委副书记武正林介绍,该院目前已形成新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整合社科部、基础课部以及学院学生管理及系部辅导员队伍等资源,形成学院全员共同参与的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与教育教学实施计划,实现了与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相融通,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体系的改革目标。形成了按各项预设行为养成目标以分层次安排的方式从认知教育、能力培养和实践养成三方面开展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建成一支高层次双师教师队伍

围绕学院专业群及重点专业建设,在引进有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师资的同时,学院强化专业骨干教师的双师型培养,学院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超过70%。近年来,他们分期分批针对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开发与教学及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将专业骨干教师送往国内外培训和研修,有力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适应了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

据该院副院长吴学敏介绍,该院已经连续有教师和团队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以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并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打造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建设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

在全面推进专业与管理内涵建设的同时,他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具有该院特色的、包含综合实训项目资源积累与分享学习、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网络课程学习、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以及统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功能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确保了专业建设成果和资源能够高效管理与全院共享。同时,本着整合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并与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一道形成网络化资源管理平台服务社会与学生的宗旨,学院以机电职教集团为依托,创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开放式的职业能力培训与鉴定的网络平台——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

目前,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已经先期开放数控技术培训与鉴定项目试运行。与此同时,他们还依托机电职教集团、江苏省轻工协会等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开放性的区域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使该院在技术与社会服务上取得长足发展。

展望篇

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有特色现代高职名校

“十二五”期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努力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目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

全体南工院人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顽强的毅力、更加务实的作风,力争把该院建设成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兼及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有特色现代高职名校。

让我们祝愿他们更加辉煌!

20101027,《人民政协报》)


 

图书馆VPN校外访问系统使用说明

一、什么是VPN

VPN(Virtual 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是指利用公用电信网络为用户提供专用网的所有各种功能。

二、VPN系统使用目的:

通过在校园网以外的上网场所以用户名/密码授权的方式连接至校园网内,实现与校园网内用户同等级别的资源使用权,即可使用各种原本限制仅在校园网内才可访问的图书馆电子资源。

三、VPN帐号的领取:

VPN帐号区段已下发至各部门,个人可自愿到所在部门登记领取帐号,并牢记密码。

四、VPN校外访问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1VPN帐号不得滥用,不得将帐号透露给非相关人,不得利用帐号在同一时间大批量下载数据,尽量不要利用VPN帐号访问多媒体视频资源,以免过多占用带宽,影响校园网内用户正常使用。长期不用帐号将收回给其他人使用。

2.使用VPN帐号登录时如发生无法登录情况,请换一时间再尝试。如无法登录再次发生,请及时与图书馆信息系统部联系。

3.  Windows XPL2TP如拨号出现问题,可以下载解压缩后双击导入注册表文件L2TP注册表文件.reg到系统的注册表里,再重启机器,开拨号。

五、VPN客户端使用安装说明(详见图书馆网站)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